2016年,告別了糾結的“十二五”,踏上了滿懷希望的“十三五”,是中國電力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年。
充滿機會和挑戰“撲朔迷離”的電力2016
從當年電力經濟運行態勢看,電力消費增速超出社會預期,各方喜憂參半,因果認識難以統一。電煤價格大幅下跌后又快速拉升,“計劃煤”為“市場電”打造了一道拋物線式過山車軌跡,又一次生動再現了“煤電情”就是“伴侶情”的關系。煤電裝機相對結構性過剩,以“取消、緩核、緩建”之行政之手,對各地慣性、任性投資實施了手動急剎。風、光限電規模繼續加大,“風光不再”的困惑,倒逼我國新能源發展要走適合國情的創新之路。市場電量無底線降價、比重無序擴大,加上上述“撲朔迷離”現象,發電企業承壓了來自市場和行政決策的多重擠兌,效益快速下降瀕臨全年虧損邊緣,“寶寶苦,寶寶說不出啊”。
從中長期能源電力發展來看,“十三五”國家能源發展規劃以及相應的系列規劃陸續出臺,改變了十年沒有電力規劃的現象,圍繞綠色能源發展主調,集結各方資源和政策,吹響了建設現代能源系統的能源轉型集結號,也起到了引導社會各界約束和規范能源電力發展行為的作用。
從電力體制改革試點運行情況來看,各地電力市場試點建設熱鬧非凡。目前,電力改革綜合試點批準了21個省份,售電側改革試點9省獲批,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省份從2015年的“兩個快速”擴大到除西藏、港、澳、臺以外的全部省份;全國自報家門成立的售電公司超過1400個,廣東組織的月度電量競價,盡管競價規則缺憾多多,卻已致當地發電企業利潤“半折腰”,引得全國售電公司趨之若鶩、取經膜拜,培訓、考察市場火爆。售電猶如“潘多拉美女”,暴利、微利、虧損,同時存在,幾家歡樂幾家愁,充滿了希望與誘惑,風險也在逐步加大。增量配電網這個事物,更是炙手可熱,由此形成的拉鋸戰已掀開了序幕,是屬于創新事物還是妥協事物?筆者相信隨著電力改革不斷深入,增量與存量的分界必將逐步模糊淡化,而電網物理意義的系統性與資本意義的分散性將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作為非盈利屬性的電力交易機構股權之爭以及轄區之爭,成為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不同層級和類型企業之間話語權的爭奪,激烈場景遠超第一次電力改革“廠網分開”對資產的爭奪,隨著電力改革不斷深入與完善,多場不同主角、不同背景的拉鋸場景還將出現。
時髦的智能互聯網、區塊鏈技術與綜合能源系統嫁接,催熱了分布式能源與消費集成的微電網。長期以來電力控制與調度的自上而下關系將轉化為上下結合、雙向互動關系,借助電力改革和智慧化、信息化技術創新的東風,社會資本投入長期壟斷的能源領域的機會已經到來,能源互聯網猶如墻畫上貌美如花的少女,能否款步走進人間,關鍵還是智能電力系統的實現,我國能源利用創新技術正在噴薄而出!
2016年,是能源電力人為之激奮、為之感慨的一年!
2016中國經濟轉型逐步進入深水區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將發展中國家拖入了經濟泥潭,進入了世界性經濟長周期下行的軌道,導致中國原有的8~10年為經濟中短周期的發展規律被疊加覆蓋,4萬億投資的反周期行為,反而勒緊了想獨善其身、走出泥潭的手腳,步履艱難。同時,歷經幾十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由工業化中后期向工業化后期乃至工業化完成階段轉型過渡,但又踏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導致重化工業產能過剩,社會以及地區貧富差距加大,金融與房地產泡沫快速增加,地方政府債務率高企。高端產業在尋破繭而出之路,中端產業正力圖蟬蛻龍變,低端產業難逃大浪淘沙之運。面臨全球性經濟下行、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型的雙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長“L”型走勢何時轉折為“V”型?
中國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正趕上世界經濟處于中周期爬坡上行階段,世界大合作產業鏈提供給中國的機會就是低端產品制造和重化產業,世界性的市場機會、中國人口紅利釋放加上中國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加速了對資本、資源和勞動力要素的需求,拉升了投資和出口,2007年全國投資與凈出口占當年中國經濟增加量的52%。正值我國工業重型化、規模化發展酣極,突如其來的世界經濟危機,打亂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秩序,也改變了發展軌跡,投資新建的工業產能快速成為過剩資產,不僅不能給全社會帶來效益,還給銀行帶來了不良資產。2012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創新效率與質量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張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動能轉向新的增長動能。及時抑制了對房地產業、重化工業以及部分基礎型產業的投資速度,明確加快培育制造服務業,鼓勵走技術創新驅動道路,開啟了經濟增長轉型新模式。東部地區引領了經濟轉型,到2015年,東部地區低端制造業和單位產值能耗較高的企業陸續關停或走進東南亞等地區,中端制造業正在走出低谷,智能制造已經成為高端制造業發展的引擎。但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格局顯著,西部地區高耗能產業過剩,轉型發展困難與矛盾重重。觀察世界經濟,金融政策出臺頻頻,以支持技術創新和制造業再造,成為西方發達國家走出經濟周期谷底的良方。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以“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培育形成對外投資、合作新體制,中國在培育塑造的新型世界性產業體系中,正在逐步形成與各國協同合作的中端制造業,以及領先世界的尖端產業。中國的經濟轉型在加速。
從用電量觀察我國經濟轉型特點。東部地區的經濟轉型,使電力消費增長與工業增加值增長之間耦合關系在弱化,而與氣溫、水情變化關系漸趨緊密,這是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增長較快、凸顯了用電季節性、時段性變化特征。例如,2016年8月的江蘇省,第三產業、城鄉居民用電增長分別高達28%、43.2%,這是由于幾個月來氣溫接近20年來極值,拉動了空調負荷用電大幅增長,而2015年同期氣溫偏低、當月居民用電增速只有-1.33%的低基數因素造成的。西部地區,第二產業用電量比重依然很高,超過了76%。2015年高耗能產能過剩,導致西部地區第四季度用電量為負增長,盡管2016年以來在逐步好轉,但是截至2016年10月底,西部云南、甘肅、青海、寧夏的當年累計用電量依然是負增長。
總體來看,2016年全國經濟轉型仍然處于深水區,有從底部回升的跡象,但是回暖基礎尚不扎實。盡管2016年用電量增速好于上年,預計在5.5%左右。細分析,極端氣候和上年基數低分別拉高了1.5個百分點,加上其他因素,全年由經濟增長拉動的用電量貢獻作用仍然需要審慎看待,不宜以此太樂觀地推測2017年用電量。綜合國際國內環境,我國經濟運行的步履依然艱難,節能減排以及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經濟增長不一定顯性表現為用電增長。信息服務業用電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速,但貢獻作用有限;加大電能替代的效應尚未能體現,因此2017年用電增長的拉動力除氣溫因素外,尚需進一步觀察。
能源加快轉型集結號在2016年已經吹響
能源消費排名全球第一、第二的中國和美國,終于在2016年簽署了《巴黎協定》承諾書并遞交給了聯合國,由此,艱巨的挑戰任務沉甸甸地落在了每一位中國人的身上,綠色必須成為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主色調已不容質疑。何為綠色?德國人用光伏發電和風電加快替代化石能源作為綠色能源發展之路,2015年風、光、生物質發電量比重已經達到了24.5%;美國人用加大清潔能源比重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綠色能源發展答卷,2015年煤電發電量比重已經減少到39.8%。德國與美國在綠色能源發展途徑與策略上有所不同,這是兩國能源資源稟賦不同以及不同能源發展路徑所致。中國在“十二五”期間的新能源發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占全球同類裝機比重已分別達到了28.2%、43.2%、31.1%,為全球“十二五”期間清潔能源發展貢獻了40%的份額。
立足當前、展望未來,如何實現能源轉型,必然要在經濟性、可持續性、低碳清潔三個要素上作平衡,要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要與本國能源資源稟賦和地區消費結構相適應。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煤電在近20年內仍將是主力能源,電煤與煤電的和諧共處,清潔燃燒和靈活調節將是煤電的基本出路,也是新能源發展的支撐,因此承擔基本負荷和調節負荷的煤電電量、電力之價格肯定要通過電力市場上獲益的發電企業、用戶中獲取或在電力交易中獲取。水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一,云南、四川大水電送出并全額消納,輸電通道建設、市場化調節電量和落地電價是否具有競爭力是關鍵,水電大省的煤電運營環境繼續惡化,是地方政策只顧眼前利益,將“磨刀不誤砍柴工”道理置于了腦后。核電發展受地區條件和核安全限制,大規模發展的空間不會很大,小堆型核電適應今后局域供電需求趨勢,但是成本大幅下降才有生命力。風電和光伏發電因低密度、波動性特性,今后積極開發就地消納的中低速、分布式電源比較適宜,這是終端用戶能源供應重要形式,也是撬動微電網、區域電網發展的支點。“十三五”期間將高度重視全能源系統調節能力建設,氣電、抽水蓄能、煤電和風電蓄熱以及用戶端的儲能將在集中發電側、公共電網、用戶終端微網側“三端發力”。總之,多種能源協同、清潔發展,集中與分布式能源并舉,供應與消費集成,公共電網與終端微電網、局域電網相互支持,發電與用戶需求雙向響應,共同構建一個現代能源電力系統,是“十三五”能源電力規劃的核心,也是有別于以往各類能源發電各有規劃的綜合能源協同發展戰略體現。關鍵是如何將這個國家戰略轉化為各部門、各地區政府部門的協同一致的行動綱領,并引導好社會企業各界去實施。
智慧化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能源系統,使能源基礎設施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在能源集中供應端,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電、熱、汽)的智能化耦合供應;在能源輸送網絡、管道,發揮大功率靈活調節設施,實現實時智能調節;在終端微網,可以采集多種分布式能源供應、消費信息,實現就地暫態、動態控制與供需平衡,并智能調節公共電網與微網的瞬間供需關系,提高系統用電質量和效益。全電力系統智能化,有效降低能源傳輸損耗,提高終端能源利用效率,這是能源轉型綠色化方向的另外一個內涵。“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智慧電力系統發展的試點、成型關鍵期,要通過電力改革,努力實踐能源革命,營造政策機遇、市場機遇,為敢于探索的企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能源利用、傳輸技術創新,是能源轉型成功的必要條件,人類能源轉型過程,就是科學技術創新發展過程,并將由此帶來全球各國之間、社會各產業之間的大變革、大轉型,社會業態也將發生巨大變化。
世界能源轉型看中國,中國能源轉型關鍵在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2017年,依然是中國能源電力人激奮、努力、開拓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