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封殺”華為后的發生再次讓社會各界認識到芯片核心科技自主性的重要程度。“芯片”成為人人關注,卻知之不深的行業。近些年,各地芯片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芯片企業早已劃分好了各自的生長區域:長三角、珠三角彰顯國內最強“芯”實力;更有西北內陸省份“悶聲不響”,其集成電路產量早已躍居全國第二位;而國內外一些芯片領軍企業,又開始了“芯”布局…
1、上海:規模最大
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1450億元,占全國1/5,其中設計業為482億元,制造業為398.4億元,封測業貢獻368.9億元。由此可見,上海芯片產業三足同時發力,芯片產業均衡發展。
按照中國半導體協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各產業環節的十強榜單,在設計領域,上海領走四席,分別為紫光展銳、豪威科技、華大半導體和格科微,其中紫光展銳位列十強榜單第二位。
總體來說,芯片企業在上海徐匯、閔行、長寧均有分布,但紫光展銳、中芯國際、豪威科技、華虹、格科微等巨頭盤踞在自由貿易區,這里有歷經20年發展,中國規模最大、產業鏈相對最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園——張江高科技園區。
2、無錫:集成電路產業突破千億元
江蘇省歷來是集成電路產量大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江蘇省集成電路產量突破500億塊,以絕對優勢保持全國第一的領先態勢。江蘇省集成電路產業主要集中在蘇南地區,形成了以無錫、蘇州和南京為中心的集成電路產業帶。
無錫,不僅是我國集成電路的先行者,也是其中的佼佼者。這里誕生了國內第一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無錫現已是全國第二個集成電路產業突破千億元的城市。
總體來看,無錫芯片企業制造、封測環節更加強勢,企業集中分布在高新區內,以SK海力士、華潤微電子為代表,以及2家封測十強企業,分別為全訊射頻科技(無錫)有限公司、海太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另外,在無錫的宜興、江陰等其他市區,同樣分布著數量相當的芯片企業。
3、南京:長三角地區新勢力代表
南京設立500億元專項基金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目前江北新區已集聚200余家集成電路企業,覆蓋設計、制造、封測等全產業鏈。在設計領域,有展訊、創意電子、安謀(英)、新思科技(美)等國內外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制造領域,有著名代工廠臺積電12英寸晶圓項目;封測領域,位列三甲之一的華天科技投資80億在浦口經開區建設集成電路先進封測產業基地項目。
隨著臺積電、清華紫光、長江存儲、中星微電子、中興通訊光電子、晶門科技、華大半導體等行業龍頭進駐,明星企業的虹吸效應不斷加強,以高新區研創園、南京軟件園為載體,形成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集聚;以浦口經開區和智能制造產業園為依托,重點發展晶圓制造及封測產業。整體來看,江北新區已快速形成完整的芯片產業鏈布局,即將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4、蘇州:風采依舊
蘇州憑借良好的產業基礎依舊是國內外領軍企業的戰略腹地。蘇州芯片企業相對集中分布在蘇州工業園內,以三星、海思、和艦芯片為代表。同時,華天科技生產線選址昆山開發區,蘇州國芯入駐高新區,兩大區域芯片產業也在同步發展。
總體而言,長三角區域集成電路產業不僅起步早,產業基礎好,而且長三角區域在芯片設計、制造及封測領域仍保持領先態勢,其芯片產業鏈相對完整,產業結構相對均衡,是國內芯片產業集聚區的「課代表」。
5、深圳:設計最強
珠三角地區最早是對外開放的門戶,也是電子產品分銷的集散地。當前珠三角地區形成以深圳為核心的芯片產業帶,一些芯片企業將在珠三角設立總部或分公司視為布局的一環。這里已聚集了海思、中興微電子、中芯國際、華潤半導體、敦泰科技等芯片領域的龍頭企業。
據深圳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8年深圳集成電路行業銷售收入達897.94億元,其中設計業銷售額為758.7億元,制造業銷售額只有18.9億元,封測業銷售額有74.8億元。深圳IC設計業銷售額在所有中國大陸城市中排名第一,但也暴露出深圳芯片產業發展的短板——芯片制造和封測。
在設計領域,深圳有早已坐上國內芯片設計領域頭把交椅的華為海思;以及位列中國半導體設計十強榜單的豪威科技(第3)、中興微電子(第6)、匯頂科技(第7)。截止到2018年,深圳IC設計企業已增長到170家。
6、廣州:完善的芯片產業鏈
芯片設計業接軌國際水平,而制造、封測環節處于中低端水平,成為珠三角芯片發展的普遍狀況。
目前,廣州擁有泰斗微電子、潤芯、硅芯、新岸線、昂寶、安凱等一批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以及興森快捷、安捷利、風華芯電等一批封裝測試企業。芯片制造成為廣州弱項,于是廣州有意引入高端芯片生產線——粵芯半導體12英寸生產線,以此來填補芯片制造空白,初步構建起芯片產業鏈。
2018年底,廣州以政策鼓勵集成電路總部企業落戶,連續3年最高累計獎勵可達1.5億元。并提出打造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為核心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建設。
7、珠海:以設計為主
珠海芯片企業同樣以設計為主,且擁有4家以上的上市企業,收入過億企業超8家。芯片企業集中分布于高新區內,以博雅、炬力、全志、建榮科技為代表。格力旗下的芯片公司——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位于香洲區。在查閱資料時,選址960發現,珠海芯片設計企業,涉及領域五花八門,除常規智能產品的芯片設計外,這里還有宇航芯片,以及如同秘密般存在,不對外公布經營內容的芯片設計。
當前,珠海短板不僅顯露在產業結構上,更為嚴峻的是集成電路人才緊缺,表現為珠海本地產業人才培養能力薄弱,高端人才引進成本高、缺口大。
8、甘肅:最意想不到的西北內陸省份
縱覽2018年集成電路產業產量來看,雖然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產量占據全國的60%以上,但所占比重卻呈現出負增長,而甘肅、北京產量比重增加較為明顯。這也透露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正在從傳統優勢區域向中西部轉移,向更先進的技術——北京和更低廉的勞動力轉移。
而誰又能想到一個地處西北的內陸,經濟又不算發達的省份——甘肅,竟然與前沿技術——集成電路有著莫大的淵源,甚至是我國集成電路產量第二大省。而在2010年時,甘肅省已初露鋒芒,集成電路產量雖低于江蘇、廣東和上海,仍居于全國第四位。這主要是源于甘肅以集成電路的封測為主,封裝測試是芯片進入銷售前的最后一個環節,對技術需求相對較低。
如今,甘肅形成以天水、蘭州為核心的本地封測產業集群,其中,天水華天電子集團榮登2018年封測領域第三名。伴隨華為、騰訊、東軟、中科曙光等知名信息技術企業在甘肅的布局,以及甘肅封測企業的轉型升級,未來,甘肅省芯片產業發展將帶來更多的驚喜。
9、北京:兩極格局
北京的芯片產業雖不敵上海、深圳,但鑒于高質量人才優勢及高科技企業的聚集效應,北京成為芯片企業全國布局的必要之舉。目前,北京芯片產業布局呈現兩極格局,即北海淀南經開,海淀以設計研發為主,經濟開發區也就是亦莊,則以制造、封測為主。
海淀高科技基因決定了區域內企業的高科技基因,像紫光展銳、北京君正、豪威科技等設計業領頭羊在此聚合,而像中芯國際、中芯北方、威訊聯合等制造、封測類企業將工廠設在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亦莊。
10、西安:新興勢力凸顯
在各地大喊“集成電路”,向上下游企業拋出橄欖枝時,一些中西部城市開始崛起,引進龍頭企業,邁向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第二梯隊。
今年5月,三星半導體宣布已啟動西安二期項目,總投資將超140億美元。三星半導體2012年的西安項目,成為三星海外投資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行業最大外商投資項目,陜西乃至西部地區引進的最大外商投資高新技術項目。在三星的加持下,100余家相關企業相繼落戶,由此帶動西安高新區集成電路產業步入正軌,成為全國設計業增速最快的城市。
11、武漢
武漢芯片企業集中在光谷內,2001年被批準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先后匯集武漢新芯、長江存儲、海思研發中心、聯發科技(全球第四大設計企業)、新思科技(半導體設計軟件龍頭)等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形成涵蓋設計軟件服務、芯片設計、測試等產業鏈條。
12、合肥
合肥在2012年開始了集成電路領域的探索,先后建立了合肥經開區、高新區和新站高新區三大集成電路基地。當前,芯片企業主要集中在高新區內,以聯發科技、安謀、新思科技,大唐電信、君正等為代表,達到140余家。圍繞企業落戶、研發支持、人才支持、高成長激勵、金融支持等五方面,高新區出臺29條扶持政策。相對來說,新站區更加偏重制造環節,這里有安徽易芯半導體12英寸芯片生產線,新匯成微電子晶圓測試項目等。
13、成都
成都以高新區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核心區,以雙流區和天府新區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重點園區,全面覆蓋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設備及材料等全產業鏈環節。目前,已有華為成都研究院、恩智浦、瀾起科技、紫光展訊、國科微、格羅方德、英特爾等入駐。安謀中國西部研究院、成都紫光IC國際城、宇芯生產線改造等項目正在建設當中。
半導體芯片是一個需要高投入、規模效應的產業,投資周期長,風險大,突破“缺芯”之困,走上一條國產自主可控替代化的發展之路,關乎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誰的“芯”又好又便宜,誰就能夠贏得市場。當政策紅利疊加人才優勢,向著更低的成本,向著最優的人才,集成電路產業悄然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