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問世的蘋果智能手表,敲響穿戴裝置市場序曲,各家大廠也使出渾身解數投入研發,由于穿戴式產品比手機更小更加貼身,又擁有公共交通票務在內等支付應用的適配性,因此多數業者認定,未來行動支付這項功能將是決定穿戴產品優劣的關鍵。
行動支付的熱潮幾年來不斷涌現,各類應用和方案層出不窮。特別是自2014年之后,主流智慧手機軟硬件廠商正式推出相關產品,支付方式創新不斷,其應用也從智能型手機拓展至其他設備上,整個市場呈現技術方案快速涌現和輪替的情況。
安全與便利是市場關注焦點
行動支付可以分為遠距和近距離支付兩類,前者早期型態是計算機在線支付和金融交易,而后者早期模式則是各類支付卡,包括信用卡支付和交通預付卡的應用,當然還包括現金支付。行動支付吸引力在于可以在一個互聯平臺上實現遠距和近距離支付的融合,能夠跨越金融和公共交通應用的壁壘,并逐步取代現金小額支付,同時方便納入移動商務,如基于定位咨詢服務的電子商務應用。
因為涉及層面廣,且行動裝置是一個開放并互聯平臺,相較銀行卡更容易受到各類攻擊,行動支付安全性成為所有支付服務應用開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行動支付服務相關參與方眾多,在顧及系統各方利益和安全訴求的同時,最終用戶的使用便利性和操作體驗是一項服務被市場最終接受的重點。令人欣慰的是,最新出現的服務模式,如Apple Pay同時關注產品安全性和便利性,基于硬件安全芯片方案為業界樹立在服務導入方式和交易安全上的標桿,由此相信,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必將推動市場繼續向前快速發展。
芯片方案是行動支付應用基礎
作為行動支付的支撐基礎,芯片扮演引導市場和應用模式的關鍵作用。半導體廠商近年來積極改進并研發新型產品,助推各類支付方案,設備制造業者和支付服務商則緊密合作,在發行和支付流程上持續創新,確保支付安全的同時關注用戶體驗提升。應該說,行動支付已經成為支付發展的未來和主流,同時市場依舊處于爆發前期,產業界必將持續加強研發投入。
行動支付應用相關的芯片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安全芯片,這是實現數據數據保存和安全交易的基礎,其中根據應用界面不同又分為普通接觸式 (ISO/IEC7816或其他通用接口),非接觸式(ISO/IEC14443),SWP安全芯片等;第二類是相關短距離通訊前端芯片,這里最熱門的是近距離通訊(NFC)前端芯片,考慮到行動裝置的特性,NFC由于其兼容在芯片卡支付領域廣泛使用的ISO/IEC 14443非接觸式標準而成為行動現場支付的首選。
智能型穿戴產品期待創新方案
近來智能型可穿戴產品熱潮強勁,已經從人人討論的市場熱點成為爆發點。然而各廠商在努力開發各類產品的同時,產品功能的同構型和用戶黏著度不足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少業者認為,行動支付或許將成為下一階段穿戴產品差異化競爭的重點。
和智能型手機不同,穿戴式產品如智能型手表因為隨時貼身,具有和公共交通票務在內的支付應用更好的適配性(圖1),但是其超小機體和電池,以及對待機時間極高要求,對傳統的NFC系統架構提出挑戰:第一,系統開支需要精簡到極致,這里面包括縮減NFC功能必需的軟硬件支持以減低功耗;第二,電路面積,包括天線尺寸在內要縮到最小,以適應穿戴產品的超小尺寸,并能夠在金屬機體和人體佩戴的情況下實現良好的NFC通訊功能。
圖1 具備NFC近距離通訊和安全支付功能的智能型手表實例。
電子業者挑戰與機遇
行動支付對臺灣產業界是挑戰也是機會。目前全球市場上尚未有任何一個可稱為全球通行的行動支付模式,而臺灣又缺乏一個具備規模的本土市場,在如此情況下,相關產業多為辛苦的緊密跟隨最新行動支付方案,而未能形成自主規范和大規模發售。但是從最新的發展看,一方面穿戴式產品的爆發,對包括NFC天線組件在內的安全支付系統架構,和組件加工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已經成為行動支付全球最大區域市場,對各類支付產品都擁有巨大的需求,臺灣相關產業有機會充分發揮電子設計和加工技術優勢,找到市場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