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中的關鍵支撐技術
田廣青的博客
摘要: 根據美國能源部下屬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對“現代電網”中技術方面定義和分類,對其支撐的關鍵技術可分為五類,即集成的通信技術,傳感、計量和測量技術,先進的電網設備,先進的控制方法和決策支持和人機接口。附圖所示為上述關鍵支撐技術領域的相互關聯的特性,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集成的通信技術為其余四個技術領域連接在一起的基礎元件。
Abstract:
Key words :
智能電網的核心內涵,是在電力系統各業務環節,實現新型信息與通信技術的集成,以促進智能水平的提高。智能電網的覆蓋范圍,包括從需求側設施到廣泛分散的分布式發電,再到電力市場的整個電力系統及所有的相關環節。
智能電網是將智能能源技術應用到供電和發電領域的產品,它通過將傳統的和邊緣的電力工程技術、先進的傳感和監視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及通信技術的集成,以顯著提高從輸電、配電到用電系統的性能,并支持廣泛的客戶附加服務,滿足二十一世紀數字化社會對電網電能質量的需要。
在智能電網中,不限制于僅使用某方面的技術,而是將基于現代新材料技術、計算機軟硬件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力電子器件技術、高溫超導技術、信息技術、分布式發電技術以及現代通信技術的綜合,為現代電網提供各種類型先進的測量、監視、保護和控制的電力設備,對傳統電網進行升級改造,構造一個更加經濟、安全、可靠、環保的電網。
智能電網的實施,是必須采用上述各種技術來支撐所需的屬性的。這些技術不少是在電網中已采用或是正在完善的技術,這些技術包括如用于提供輸電系統穩定的靜止無功補償器(SVC)和可控串聯補償(TCSC)技術;用于輸電系統穩定控制的廣域測量系統(WAMS)中同步相量(PMU)技術;優化配電網絡運行的配電自動化系統中的饋線自動化(FA)技術和自動抄表(AMR)技術;改善配電網電能質量的靜止無功補償器(SVC/STACOM)和有源濾波器(AF)技術;大型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等等。
根據美國能源部下屬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對“現代電網”中技術方面定義和分類,對其支撐的關鍵技術可分為五類,即集成的通信技術,傳感、計量和測量技術,先進的電網設備,先進的控制方法和決策支持和人機接口。附圖所示為上述關鍵支撐技術領域的相互關聯的特性,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集成的通信技術為其余四個技術領域連接在一起的基礎元件。
以下對智能電網中的五類關鍵支撐技術作簡要介紹。
1. 集成的通信技術
智能電網應建立起高速的、全面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技術架構,使智能電網變成一個動態的、交互的,用于實時信息和功率交換的超級架構的網絡。采用通信系統的開放式架構,可以對網絡智能傳感器和控制裝置、控制中心、保護系統和用戶建立一個安全的“即插即用”的應用環境。
在電力系統應用的通信技術種類繁多,常見的類型有銅芯線、電力線載波、微波中繼、光纖通信等技術。通過這些載體,以及引入新的網絡通信技術,可以在更廣的范圍實現更多的信息和應用的連接和集成,使數據在整個電力系統的不同主體及不同的應用系統之間傳遞,滿足智能電網對通信系統的要求。
新的集成通信技術,包括Internet 2(IPv4和IPv 6)、光纖以太網、通過電力線的寬帶通信(BPL)、第四代(4G)WiMax、第三代(3G)無線語音和數據通信、Zigbee/WiMedia/WiFi無線通信等。
2.傳感、計量和測量技術
在智能電網中,使用雙向通信、多種輸入(定價信號、分時計費、區域輸電組織(RTO)減少的阻塞卸載)、多種輸出(實時用電數據、電能質量、電氣參數)、隔離和接入能力,和發電機、電網運行人員的接口,以及用戶入口的新的數字技術來擴展電力測量,提供停電檢測和響應,評估設備的健全情況和電網的完整性,并支持先進的繼電保護功能;消除表記的估計、防止竊電、提供用戶的選擇以及實現供RTO阻塞卸載的需求側管理。此外,新的智能傳感器將用于各種電網監視功能。
在智能電網中,采用各種先進的傳感器、結合雙向通信的智能表計與監視系統,用以監視用戶端用電狀況、電網設備的健全狀態與網絡安全狀態,提供智能電網安全經濟運行的最基礎的功能。從目前的應用來看,我們可以大致上述技術的應用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智能儀表和智能住宅
經過了近十年來的發展,基于微處理器的電子式多功能電表取代傳統的機械式電度表已成為必然趨勢,近幾年來在國內各行各業已開始得到廣泛的應用。一些高端的電子式多功能電表,除了提供各種電量的測量和計量功能(如正反向有功計量、四象限無功計量、復費率功能、分時計費等)外,還可提供電力參數實時測量、事件記錄、負荷曲線存儲、電能質量分析、通信等功能。在通信接口方面,一般可提供可進行靈活配置的單向RS485、GPRS、電話MODEM和紅外通信接口。
智能電網中采用的智能儀表(Smart Meter)技術,它是一種有別于上述電子式多功能電表采用先進的測量架構(AMI)的新技術。它是更多技術和功能的混合,提供更詳盡的用電信息,并具有雙向通信性能。智能儀表現時一般是指用于計量和控制的智能電表,將來智能儀表可能擴充至應用至用戶的水、氣的計量和控制方面。AMI代表著下一階段的借助儀表具有易于控制的雙向通信、并在儀表測量設備中具有能與各種負荷相互配合的自動抄表技術。對于力求充分去平衡供、用電方面的需求的不同公共事業單位,正在推進實施這一領域的應用。
AMI的先進的功能,可用于創建智能住宅(Smart Home)。這些領域的綜合可提供以下功能:
- 實時定價/緊急情況前的一段時間的定價/自動的家庭響應
- 直接負荷控制
- 能源使用/最優化顯示
- 負荷監視/分類計量
- 遠方接入/隔離
- 停電檢測和隔離/用戶故障呼叫管理
- 需量水平
- 安全性監視
- 遠方家庭控制
- 遠方設備診斷
結合智能儀表和雙向通信的智能住宅,對于住宅能源利用的最優化將變為自動的,而系統也將提供用戶接口以進一步促進能源使用的最優化。
2)廣域測量和控制系統(WAMACS)
廣域測量和控制系統是在功角遙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用于預防大電網可能發生大面積停電而開發的。導致電網大面積停電的原因很多,涉及電網結構、運行管理、自動裝置和人員培訓等方面。其中,由級聯事件和人為處理不當而演變成的大停電事故,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存在風險的情況下,用以制止級聯跳閘和縮小停電范圍的主動解列、靈活分區等措施,以及從集中監視控制發展到分布協調控制,已成為目前電網安全控制的研究熱點。
廣域測量和控制系統(WAMACS)通過測量稱之為同步相量(Synchrophasor)的測量量具有同步測量和電力系統即時狀態通信的能力。它可以動態地監視電力系統的狀態,以實時的方式評估正常和遭受應力的系統狀態并執行起作用的動態控制。現時電力系統運行人員在數秒到數分鐘的期限內完成操作,但WAMACS可以在100毫秒內做出和執行決策。WAMACS架構的開發需要在變電站安裝測量和數據收集裝置、一個可靠的廣域通信網絡、數據集中器以及可視化的決策設備。在電力公司增建其通信架構時,他們必須注意到由實時同步相量通信規定的要求。許多項目可能需要5年或更長的時間才會成熟。
3)電網設備的在線監測
電網設備在線監測技術主要包括電氣量監測以及非電氣量監測。電氣量監測主要通過監測電網設備的電流、電壓、相角、功率、功率因數等特性量;非電氣量監測則包括監測電氣設備中的介質的壓力、流量、氣體成分、溫度等。采用先進的傳感器通過對電氣量以及非電氣量監測,可完成電網設備的在線診斷,為實施電網設備的狀態檢修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現時采用電網在線監測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變壓器在線監測、斷路器狀態監測以及線路容量動態監測等。
3.先進的電網設備
先進的電網設備對電網的遠行特性起著積極的作用。這些新一代智能電網中應用的先進電網設備,將采用新的材料技術、微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超導技術、先進的數字設計技術等,以生產出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和改善實時診斷性能的新一代電力系統設備,以顯著改進電網的運行性能。利用這些技術生產的部分電網設備現時已在電網投入商業運行或試運行。在智能電網中采用的這些先進的電網設備,包括超導輸電電纜、故障電流限制器、復合導線、靈活交流輸電系統設備(FACTS)、先進的儲能裝置、分布式發電裝置、先進的變壓器和斷路器、智能電器、先進的保護控制設備等。
4.先進的控制方法
電力系統自動控制可實現對電網的快速診斷,并對特定的電網瓦解或停電提供周密的解決方案。通過從所有電網主要設備中收集數據,輸入到計算機的進行算法運算,可監視這些電網設備,并通過以確定性的和隨機的觀點分析數據去進行診斷和提供解決方案。電網自動化系統可自治地采取適當的行動,將信息和解決方案提供給操作人員,并集成到企業過程和工藝中去。這些先進的控制方法應支持諸如分布式能源和需求響應調度、配電自動化和變電站自動化、自適應繼電保護、能量管理、市場定價、電網模擬、操作員顯示和先進的可視化系統。此外,它們也可能集成到資產管理過程和工藝中去,以進一步優化電網的運行和規劃。
自動控制技術依賴并與其余四種關鍵技術的每一種起促進作用。用于先進的控制方法的三類技術包括:分布式智能代理(控制系統)、分析工具(軟件算法和高速計算機)和運行應用(SCADA、變電站自動化、需求響應等)。現時的應用案例,如使用人工智能編程技術,可生成能快速準確地計算出控制策略并執行的廣域保護系統(WAPS);使用基于靈敏度的連續線性編程方法的電壓穩定性監視和控制(VSMC)軟件,可可靠地確定最優的控制解決方案。
5.決策支持和人機接口
智能電網中使用信息系統技術,應能使操作和管理人員在日益增加的可變因素下利用這些工具來減少復雜性,保持電網的高效運行。
在某些情形,可供操作員作出決策的時間縮短到秒級的水平。因此,現代電網需要非專門化的、無縫的、實時使用的應用和工具,以滿足電網操作和管理人員作出快速決策的需要。帶有改進接口的決策支持將擴展決策至所有等級的電網,它包括用戶級的電網。決策支持和人機接口技術主要包括可減少大量的數據到易于理解的可視格式的可視化工具和系統、當系統運行人員操作時需提供的多種方案的軟件系統、用于操作培訓和“what-if”分析的仿真器、用作演示的控制板、先進的控制室設計等等。
我們應當看到,智能電網并非只是為了展示某些先進技術,或僅是著眼于某種局部問題的解決方案。它實質上是以先進的計算機、電子設備和高級元器件等為基礎,通過引入新的通信、自動控制和其他信息技術,從而實現對整個電力網絡的升級改造,最終達到電力網絡運行更加可靠、經濟、環保這一根本目標。
附圖:關鍵支撐技術領域的相互關聯的特性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