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融資過10億,覆蓋用戶超2億,合作伙伴數量超2萬家,云平臺日調用量3.3億次。
分外耀眼的光環下,獨角獸云知聲最初卻被認定為“最不該做芯片的團隊”。
“但是我們做了。”創始人兼CEO黃偉說,“因為我們在行業的最前沿,我們不是在研究室,我們知道客戶需要什么。我們知道,這個技術如果要滿足場景化需要的話,我們必須做什么。”
對于云知聲來說,造芯不是目的,只是起點。
云知聲創始人兼CEO黃偉
從移動互聯網時代走來
昔日的科技弱國,正在和美國同步進入人工智能無人區。
中國此般逆襲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巨大的數據優勢。“但這個數據優勢從何而來?其實就是從移動互聯網。”
黃偉說道,“我畢業之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十多年前的科技巨頭摩托羅拉里做算法、做研究。我非常有幸的,經歷了一個可能在過去幾十年里最偉大的變革。”他平靜的語調中難掩興奮。
2010年以后,全球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人看到了聯網設備的與日俱增;但是很多人忽視了,聯網的場景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
物聯網時代也是一樣。黃偉說道,“當我們進入AIoT時代的時候,我們上網不再只通過手機,不再只通過電腦,我們可能對家里的冰箱、空調,甚至是開的車都可以上網。”
這位獨角獸的創始人堅信,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年之內,全球范圍內將會誕生市值接近1萬億美金的公司。
“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黃偉笑著說道。
最不該做芯片的團隊
在AIoT時代,首要的元素叫做芯片。
“從移動互聯網時代轉向AIoT時代的標志之一是,我們身邊的設備上最核心的最底層將不再是一個IOS或安卓一樣的操作系統。當未來所有的東西都在云端,我們最關鍵的底層就是芯片。”黃偉解釋道。
在他看來,我們今天講芯片、強調芯片,一方面是我們認為芯片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賦予了芯片不同的概念。今天的芯片不再只是一個計算單元,它還是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耳朵,甚至是我們的大腦。
所以,黃偉相信,AI芯片的落地關鍵是選擇場景。應用場景會決定芯片如何設計,而合適的芯片也會反向加速AI技術的落地,進而加快整個時代的技術迭代。
實踐出真知,黃偉這番論斷的底氣正是源于云知聲對芯片的探索。
他表示,早在2015年云知聲就組建了芯片團隊,2017年啟動芯片產品定義、IP選型、算法優化、工具準備,以及詳細產品定義和技術模塊評估工作。2018年5月16日,云知聲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推出其第一代UniOne物聯網AI芯片及解決方案——雨燕。
云知聲聯合創始人李霄寒在發布會上指出,“UniOne 不是一顆芯片,而是一系列芯片。”
這個被認定“最不該做芯片”的團隊選擇用軟件來定義芯片。他們認定,只有這樣,芯片才能在不同場景里面用一種最經濟的方式來滿足用戶的需要。
“在芯片這件事兒上面,我們至少領先三年的時間節點。可能出來的時間點正好趕上了AI芯片大熱的時間點,不過這也算是對我們前期投入的一個獎勵吧。”黃偉在此前的媒體采訪中表示。
芯片之上
2012年成立的云知聲,最初只是個語音識別團隊。但成長為獨角獸之前,黃偉就知道,自己想要的遠遠不止于此。
2014年初,他第一次在業內提出,人工智能不能只是云端能力,必須是云端一體化。
和后來的“芯片事件”相比,此事帶來的質疑風波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彼時只有A輪的云知聲,甚是“人微言輕”。
“大家認為說你作為創業公司嘛,不專注,你做自然語言理解都是多余的。”黃偉無奈地說道,“如果我當時聽別人的話,云知聲今天已經死了。你不光要跑到100米,還要跑到200米,到最后,你是五項全能選手。”
因此,2012年至今,云知聲的能力,一直在不斷地橫向拓展。從自然語言理解到機器翻譯,從深度學習到芯片設計,云知聲不斷顛覆著人們對于其“語音團隊”的認知。
“所以,今天我們做芯片,外界就相信了。因為只有當你做出來之后別人才能夠相信你確實能夠搞一個芯片出來。”
“五項全能選手”黃偉接著說,“但這個芯片不太一樣。我們是把AI技術和芯片能力以及業務模型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我們能夠在智能家居、在車載、在機器人,在很多場景里面滿足這些設備對人機交互最基本的需求。”
但這不是云知聲的終點。對于未來,黃偉的眼光則在芯片之上。
“我們是希望通過一個芯片作為切入點,能夠跟行業、跟系統、跟生態去結合,來共同搭建出AIOT時代更有價值的產品體系。”
云端之外
時至今日,業內已經達成共識,芯片的AI能力在云端。但是,“只有云端芯是不夠的,”黃偉說,“我們一定要在終端設備里面能夠滿足人機交互的需求。”
因此,云知聲自稱不再是云端芯,而是“云+芯”。
在最開始的時候,大多數用戶并不理解“設備端”的含義。比如說,一個人和音箱進行自然的多人對話,以前一定是做不到的。因此,云知聲便結合自己的能力,結合產品對場景的理解,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方案,把它交付給客戶。
“我怎么去喚醒這個設備?我可以把喚醒能力放在這個芯片里面。我怎么樣實現人和設備的一個基本的語音識別能力?我可以把語音識別放在這個芯片里面去。”黃偉介紹道,“甚至包括一部分基本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我也可以放到芯片里面去。這樣的話,我的這個芯片已經80%甚至90%完成了人機基本的功能。”
除此之外,云知聲把終端交互做到了極致。他們開放代碼,并把它提供給合作伙伴。
“我們專注于做云端芯。我們不可能每個端都自己做,我們必須把我們的能力開放出來,交給我們的合作伙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滿足更多產業的需求。”
黃偉對芯片的貢獻,在云端之外。
2020年,云知聲即將發力智慧城市。當被問及與阿里巴巴王堅博士提出的“城市大腦”概念差異時,黃偉說,兩家企業大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切入點不太一樣。
“對于智慧城市,企業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自上而下,一種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比較適合阿里等巨頭企業,其關鍵是要打通政府關系,得到的數據會比較全面,但又相對傳統。”他解釋道。
這一次,云知聲選擇自下而上。“如果我的芯片在每個家庭里、在每個人的車上,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得到這個城市最真實的數據?”
六年時光荏苒,黃偉初心未變。“我還是希望在更多產品中,通過一個小小的芯片,建立起與每個用戶的連接。”
拒絕與接受
在這個被稱為“AI落地元年”的2018年,投資人普遍認為,講了這么久的情懷,是時候動真格了。
在他們看來,AI落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商業落地,另一種則是產品落地。因此,考核的核心在于營收數據及產品。而恰巧,在這兩方面,云知聲都是佼佼者。
由此,品途商業評論獲悉,一年內融資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云知聲,C+輪也即將敲定。
黃偉坦言,近期自己做的最痛苦的事情便是“拒絕,拒絕,拒絕“。他笑著說道,資本很聰明,但資本很功利。聰明在于,他們可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精準地判斷企業對于他們的價值。
功利在于,他們確實更多情況下,只看當前。
同樣功利的還有市場。“外界經常會把一個創業公司跟BAT科技巨頭做對比。這其實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一個BAT研究院的人數可能是我們一個公司的幾十倍。”
但他欣然接受這功利的一切。“因為這也是非常公平的,獲勝的籌碼本該只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