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危機,讓國人第一次普遍意識到芯片自主的重要性。一周以來,通過親歷者的血淚控訴,專家們的花樣反思,吃瓜群眾對技術、人才、資金、產業鏈的理解提升了不止一個lever,但是客觀的講,PC行業和手機行業大局已定,單個芯片公司的技術突破掀不起滔天巨浪,只有找準下一個戰場,站在生態的高度搶先布局,中國芯片才有希望換道超車縮短差距。
下一個戰場在哪?至少阿里和華為早就看到了。
誰都不是與生俱來的王
說中國芯片產業太弱的人,先要看清楚對比對象是誰,能滿世界收“芯片知識產權稅”的只有美國。遍觀全球,有幾個國家可以獨立走完芯片設計、制造和封測這三大環節?至少中國就在其列。所以,我們要看清差距,但也不能妄自菲薄。
另外,讓中國芯片人為產業背鍋也不太合適,他們不止一次造出過國產CPU,只怪市面上找不到配套的國產PC操作系統。芯片和操作系統本就渾然一體,是算力的共同組成。
就像PC端的統治者Wintel,這個由微軟和英特爾組成的商業聯盟,在打敗AIM(Apple-IBM-Motorola)聯盟后壟斷市場長達20多年,依靠摩爾定律和Windows系統的升級換代,雙方共同轄制下游PC生產商,不斷攫取暴利。
中國芯片換道超車 阿里華為搶先布局
Wintel聯盟靠處理器和操作系統一度壟斷整個PC市場
然而,當人類希望將算力裝入口袋時,舊思維卻捆住了Wintel的手腳,高通與安卓的聯盟——Quandroid(高安)順勢崛起,一度形成了新的壟斷。
歷史證明,信息產業的核心是CPU和操作系統,而Wintel和Quandroid也都不是與生俱來的王,相比倒下的對手,他們贏在對需求變化的響應更積極,對未來趨勢的把握更準確,對應用場景的理解更深刻,這讓他們先人一步建起生態,從而一舉奠定勝局。
被新技術喚醒的物聯網
那么,計算的下一個市場在哪?物聯網。如果說PC和手機市場是一個湖泊,物聯網市場就是一片大海。IDC預測,到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與設備聯網,而且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物聯網不是新概念,1999年問世至今已蟄伏了近20年,直到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I)和5G技術一個個走向成熟,萬物互聯才開始化為現實。
云計算的初衷,是為了提供經濟可靠的彈性計算資源,但隨著基于大數據的AI技術興起,云計算被賦予了更大的價值。
中國芯片換道超車 阿里華為搶先布局
我們正在進入萬物互聯的時代,計算無數不在
有個最不正經卻蠻經典的案例,發生在阿里云做過的養豬場。每當仔豬在深夜被睡死的母豬壓住時,發出的慘叫聲會被豬圈里的麥克風采集,聲紋轉化為數據后傳輸到云平臺,AI識別分析后第一時間報警救豬,每救出一頭仔豬,養豬場的生產力就得到一點提升。
而在高端制造生產線上,結合云計算、大數據和AI的物聯網方案,哪怕提升一個百分點的良品率,往往能創造上億元的價值,所以,馬云曾說,未來30年,數據將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會是生產力,互聯網將成為一種生產關系,這句話是對物聯網價值最深刻的詮釋,也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物聯網將引爆芯片需求
一旦世界萬物互聯,計算變得無處不在,對芯片尤其是新型芯片的需求,可想而知會呈成百上千倍的猛增,這正是中國芯片產業苦盼已久的東風。
目前,電腦和手機的CPU都是通用芯片,指令集架構只求越通用越好,很少會針對某個具體應用場景優化。而物聯網時代需要的不是萬金油,而是足夠適配場景的專用芯片,工程師要根據場景需求,在工藝、功耗、尺寸、成本、安全、穩定性等方面做出取舍,選出最具性價比的方案。
在芯片數量和種類需求猛增的同時,很多物聯網芯片并不需要使用28納米以下的先進工藝制程,而增長的需求和降低的工藝,能夠極大的助推中國芯片產業的成長。
中國芯片換道超車 阿里華為搶先布局
寒武紀做出了全球首塊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芯片
在以AI芯片為代表的高端專用芯片方面,中國同樣機會很大。因為CPU和GPU都無法勝任深度學習的任務,蘋果、高通、谷歌、亞馬遜、微軟、英偉達都研發出了自己的AI芯片。這次中國沒被甩下,全球首塊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芯片(NPU)就是寒武紀發布的。
與通用芯片相比,專用芯片更注重對應用場景的理解,通過算法和計算架構的配合,在相同的工藝制程下可以輕易地獲得10-100倍的性能提升、10倍的功耗下降和10倍的成本下降。
物聯網要看阿里和華為
目前,國內宣布進軍互聯網的公司不少,但真正將物聯網抬到戰略高度,并且有能力提前卡位的就兩家——阿里巴巴和華為,都打算從最底層開始構建整個物聯網生態。
基于通信層的傳統優勢,華為早早將物聯網作為未來主航道,選擇了物聯網連接平臺、低功耗物聯網連接技術以及開源的物聯網終端操作系統作為三大核心版塊,華為持有大約10%的5G專利,這是他們未來最核心的競爭力。
阿里的野心比華為更大,他們的定位是做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搭建者,明確提出要在未來5年用阿里云連接100億臺設備,在發展物聯網連接平臺的同時,阿里還要通過云、邊、端一體的協同計算,向各個應用場景輸出強大的AI能力。
雖然物聯網的場景遠比PC和手機豐富,但背后的本質還是計算,除了通信技術,芯片和操作系統仍是構筑生態的最底層技術,阿里能行嗎?
阿里的技術藏得有點深
云、邊、端,一個個看過去,你才發現阿里的技術藏得夠深。
云平臺方面,阿里云早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市場份額高于谷歌,僅次于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相比國內競對,阿里云有項無法超越的核心優勢——“飛天云操作系統”,這是阿里云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它可以將百萬級的服務器連成超級計算機。
很多人在雙11用淘寶剁過手,也在春運用12306搶過票,卻不知道幕后功臣的名字叫“飛天”。不久前,中國電子學會剛剛把十五年來第一個科技創新進步特等獎,頒給了“飛天云操作系統”。
除了操作系統,阿里云也一直在謀求計算芯片的自主化,尤其在AI計算方面,阿里一口氣投過寒武紀、耐能、深鑒三家AI芯片公司,三家公司應用場景各有側重,其中寒武紀已經宣布,將于5月推出針對云計算的新一代方案,另外,阿里達摩院也宣布正在研發一款AI芯片——Ali-NPU。
在設備端和邊緣端,阿里云分別部署了自主研發的AliOS Things物聯網操作系統和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而在全資收購中天微之后,阿里也實現了設備芯片的高度自主。
中天微是中國大陸唯一基于自主指令架構研發嵌入式CPU并實現大規模量產的CPU供應商。正是因為有了中天微,很多運行非標準操作系統的國產硬件才得以替代技術過剩、價格昂貴的ARM架構。
芯片戰略絕非朝夕之功
2009年,當阿里云的工程師寫下“飛天”的第一行代碼時,一度面臨著世人的懷疑。而AliOS的前身YunOS也曾被質疑抄襲安卓,幾百人的研發團隊頂著冷嘲熱諷,花了足足七年寫下足足六千萬行代碼。
今天回頭去看,真正可笑的,恐怕不是阿里堅持自主研發的精神。假如沒有完全自主的操作系統,阿里云ET城市大腦能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嗎?
在物聯網的賽道上,誰家的場景應用先形成規模效應,誰就能搶占生態布局的制高點,進而拉到更多的應用開發者、芯片/模組開發商和合作伙伴,并在繁榮壯大生態的同時,通過芯片和操作系統的不斷迭代構筑起自己的壁壘。在這一點上,阿里也在領跑,除了智能城市這個最大的物聯網應用流域,他們在汽車、生活、制造等領域都獲得了實際的進展。
中國芯片迎來換道超車歷史機遇,阿里華為搶先布局!
基于AliOS系統的車載AR導航非常酷炫
生活領域,基于AliOS的天貓精靈智能音箱半年賣出200萬臺,提前搶占智能家居場景;汽車領域,除了基于AliOS的斑馬智聯系統已經搭載在幾十萬輛汽車上,奔馳、奧迪、沃爾沃也宣布將引入天貓精靈的語音助手功能;制造領域,阿里ET工業大腦的解決方案,已經在光伏電池制造、橡膠加工、風電場運維等多個場景創造了價值。
物聯網的發展,給中國芯片創造了換道超車的機會,但正如阿里巴巴CTO張建鋒所說,芯片戰略絕非朝夕之功,還需要中國產學研各界廣泛合作共同突破,需要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企業下決心長期投入,也必須要有面向未來的愿景和耐得住寂寞的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