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規模建設和應用,社會正進入“數字化”時代,各類數據也迎來井噴式增長。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在享受數字化帶來紅利的同時,同樣也面臨數據泄露等安全風險。
近期,經過三次審議的《數據安全法》公布,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這是數據領域的基礎性法律,也是國家安全領域的一部重要法律,使數據的有效監管實現了有法可依,填補了數據安全保護立法的空白,完善了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法律體系。在數據海量聚集的當下,這部法律的出臺,可以說是正當其時,其助力守好安全底線,支持創新應用,有利于促進數字經濟良性發展。
填補國內行業立法空白
在5G、AI、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數字經濟發展高歌猛進,“數據”已成為其中關鍵的生產要素,對資源配置效率產生了重大影響,被稱為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和第四種生產資料。
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其在社會活動、生產經營和社會治理過程中,所有通過互聯網以及智能化應用等行為都會產生“數據”,數據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其賦能行業、改變生活的同時,也頻頻出現大數據殺熟、隱私侵犯、數據黑產等數據泄露和被濫用等情況,不僅影響了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更給國家和經濟安全帶來威脅,沒有數據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社會對于數據立法的呼聲日益高漲,《數據安全法》經過三次審議后終于獲得通過,即將施行。這是我國對“數據”立法邁出的第一步,此前,盡管國內已有《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但都沒有針對“數據”這一主體進行規范。
作為我國首部以“數據”或“數據安全”命名的法律,《數據安全法》的頒布掀開了我國數據立法的序幕,由于當前我國數據立法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數據的收集、產生、存儲、使用、共享等層面還沒有建立相應的使用規范和體系,預計后續還會逐步形成相應的配套法律法規,構建起順應國際趨勢、符合我國需要的數據法律體系架構。
數據安全重要性日益凸顯
人類已全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作為新生產要素的數據已成為企業發展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資產。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的總體規模已從2005年的2.62萬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35.84萬億元,數字經濟總體規模占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
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壯大了大數據產業的規模。工信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大數據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超30%,2020年產業規模超過了1萬億元。
在此環境下,數據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增強,這體現在相關產業的規模增速上。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0年數據安全產業規模約356億元,預計未來5年行業復合增長率約15%。
有機構認為,隨著數據安全法落地,數據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網安市場規模有望持續擴容。
護航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發展確實給社會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伴隨著信息泄露等風險。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78.2%的網民個人身份信息被泄露過;63.4%的網民個人網上活動信息被泄露過;82.3%的網民親身感受到個人信息泄露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
作為一部統籌數字經濟時代“安全與發展”并重的法律,《數據安全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數據交易結束無法可依的時代,同時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保障。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數據安全是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規范數據活動的同時,通過促進數據依法合理有效利用,努力為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