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英偉達官宣:CUDA將全面支持RISC-V架構! 早在2024年10月,英偉達在RISC-V北美峰會上透露,其在2015年就選定將RISC-V選定為其專有Falcon微控制器(MCU)的繼任架構。由于 MCU 內核是通用的,因此可以在英偉達的產品中廣泛使用。根據英偉達當時的預計,2024年英偉達將交付10億個內置于其 GPU、CPU、SoC 和其他產品中的 RISC-V 處理器,這也凸顯了定制 RISC-V 內核在英偉達硬件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在此次RISC-V中國峰會上,Frans Sijstermanns也指出,英偉達是RVI和RISE的董事會成員和技術委員會代表,也是相關規范的貢獻者。英偉達產品中的微控制器都是基于RISC-V架構,具有可配置、可擴展和安全保護功能,并且也被集成在30多個IP中,每年出貨量超過10億個RISC-V MCU。 最新資訊 Arm宣布自2026年起為GPU引入專用神經加速器 8 月 13 日消息,Arm 在 SIGGRAPH 2025 大會上宣布,其將從 2026 年起為 GPU 提供專用神經加速器,該加速器將在明年底發貨的終端設備中可用。 發表于:8/13/2025 美光將在全球范圍內停止未來移動NAND產品開發 8 月 12 日消息,據界面新聞報道,網傳美國存儲芯片廠商美光中國區業務調整。美光公司針對此變動回應稱,鑒于移動 NAND 產品在市場持續疲軟的財務表現,以及相較于其他 NAND 機會增長放緩,公司將在全球范圍內停止未來移動 NAND 產品的開發,包括終止 UFS5(第五代通用閃存存儲)的開發。 發表于:8/12/2025 我國學者構建國際最大規模原子量子計算系統 8 月 12 日消息,合肥國家實驗室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教授等與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 /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鐘翰森研究員等同事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高度的并行性以及與陣列規模無關的常數時間消耗,在 60 毫秒內成功構建了多達 2024 個原子的無缺陷二維和三維原子陣列,刷新了中性原子體系無缺陷原子陣列規模的世界紀錄。該方法為大規模中性原子量子計算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 發表于:8/12/2025 5G-Advanced通感融合空口技術方案增強研究報告發布 通信感知融合作為移動通信演進的重要方向之一,通過賦予網絡基礎環境感知能力,賦能構建智慧交通、低空經濟、工業互聯網等場景的數字化底座。隨著全球5G網絡加速部署及6G研發推進,通感一體化技術已成為提升頻譜效率、降低組網成本、拓展垂直行業應用的關鍵突破口。 IMT-2020(5G)推進組通信感知融合任務組(以下簡稱5G通感任務組)目前完成《5G-Advanced通感融合空口技術方案增強研究報告》并發布。 發表于:8/12/2025 我國主導的兩項航天領域國際標準發布 8 月 12 日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8 月 11 日宣布,該公司主導制定的兩項國際標準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布。截至目前,由我國主導制定的航天領域 ISO 國際標準已發布 30 項,發布和在研標準總數累計達 38 項。 發表于:8/12/2025 卡住AI脖子 HBM成韓國出口王牌 8月11日消息,AI這兩年來成為市場熱點,并且也成為大國競爭的關鍵技術之一,NVIDIA的GPU雖然更強大,但在存儲芯片上也要依賴韓國廠商,因為HBM內存逐漸卡住AI脖子。 HBM(High Bandwidth Memory)是一種高帶寬內存標準,主要用于滿足日益增長的計算需求。145%,比競爭對手的產品也高出50%。 發表于:8/12/2025 高通進軍服務器CPU新賽道 8 月 9 日消息,科技媒體 techradar 昨日(8 月 8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在最近的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高通公司確認正在與一家超大規模云服務商就新型服務器芯片展開“深入洽談”,預計 2028 財年產生收入。 發表于:8/11/2025 消息稱德州儀器在中國創紀錄大規模上調價格 8 月 9 日消息,參考臺媒《電子時報》報道,模擬芯片巨頭德州儀器表示將于 8 月 15 日在中國市場對超過 60000 種產品調漲價格,漲幅 10%~30+% 。 發表于:8/11/2025 SK海力士預言HBM市場未來十年年增30% 韓國 SK海力士公司的一位高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用于人工智能的特殊形式存儲芯片的市場預計將在未來 10 年內以每年 30%的速度增長,直至 2030 年。對于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高帶寬存儲器(HBM)芯片的全球增長預期持樂觀態度,這無視了該領域價格壓力不斷上升的問題。而長期以來,這一領域一直被視作與石油或煤炭等大宗商品類似的原商品類別。 發表于:8/11/2025 我國首臺星載激光載荷數據處理器完成研制 8 月 9 日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公眾號昨日(8 月 8 日)發布博文,宣布其五院西安分院成功研制國內首臺超高速星載激光載荷數據處理器,突破海量數據在軌處理技術瓶頸。 發表于:8/11/2025 ?12345678910…?